亚美体育钱颖一:人生没有假如

  亚美体育钱颖一:人生没有假如他是与“改革开放”联系最为紧密的经济学家之一。当改革大幕初启,他远渡重洋,探寻现代化之道,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学者;当改革如火如荼,他频繁回国讲学,为改革建言献策。

  揣着北京市密云县塘子中学13考场的准考证,钱颖一敲开了梦想之门,成为恢复高考后清华大学数学专业的首届大学生。

  当年的准考证,他保存至今。1977年12月10日、11日、12日,高考考三天,第一天上午考,下午文科考史地,理科考理化,第二天上午考数学,下午考语文,第三天是加试,外语当时不是必考,但爱好英语的钱颖一参加了考试。时隔40年,这些细节,他还历历在目。

  清华求学,哥伦比亚、耶鲁、哈佛深造,斯坦福、马里兰、伯克利任教,归来执教母校。有人问他,当年,如果没有参加高考,亚美体育他的人生会是怎样?

  1972年8月,他随父 母从贵州回京,插班进了和平街一中,读了一年半高中。当时的高中学 制两年,钱颖一所在班级的学习氛围还算不错。

  钱颖一:刚开始1972年的时候,有点想让这一批直接上大学,所以大家那个时候学习氛围都很好。亚美体育1973年,高校招工农兵大学生的时候,张铁生交了白卷。

  我们前面那一年半念的还都是挺努力的,突然出了个交白卷,“哗”一下子就改了,还是得从工农兵里面招大学生。然后我们所有人73年底毕业,74年4月份就都去插队了。

  时期,物理课叫工业基础课,化学课叫农业基础课,书本单薄,内容简单。钱颖一在家里是老大,他就找其他同学的哥哥姐姐借来前的中学教科书,背到乡下自学。

  当时,生产队是密云县最穷的,是在山上,他在那是待了四年,什么活都干过。修水渠、养猪、做饭,挑水抗旱,种菜、割草、种麦子、种土豆、种白薯,全都干过。他的英语和数学都是田埂上学的。

  中学时,在传达室旁的小屋里,听着卷带式录音机读《英语900句》,插队时,带着从王府井外文书店内部书店小书库里,复印的纸张发黑的《新概念英语》,在知青点坚持自学。

  上大学前,钱颖一已经自学完成《新概念英语》一到四册。报名参加高考,对钱颖一来说,顺理成章,不过,应届生同时参加高考,对他们这些知青而言,却是很大的压力。

  分析过自己的优势,必然是数学和英语,他心目中的最佳志愿是北大的数学专业,遗憾的是,当年只有清华的数学专业招生,这便成了他的第一志愿。

  他自己说,那个时候报考,传统观念是数理化、理科,1977级和1978级很特殊,招生的时候不是所有专业都招,它招的很少,因为那个时候很突然恢复高考,刚刚结束,只是开放了一部分专业。我也不一定将来就做数学,但是我觉得数学对学别的都有用,很天真的一个想法,事实证明是对的。

  清华大学的数学专业和北京大学的物理专业,集中了恢复高考第一年最高考分的学生。在39人组成的清华“数七班”里,学生年龄从16岁到31岁不等,数学家华罗庚的女儿、丁石孙的儿子都在“数七班”。

  清华园开放、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滋养着干涸的青春,钱颖一埋藏心底多年对知识的渴望,尽情地释放。

  国内多位数学家给“数七班”授课之外,钱颖一和他的几位同学还正式上了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陈省身教授在北大开设的微分几何课程,六十年代有过从到美国留学经历的戴新生教授,更是鼓励他们走出国门,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凭着清华大学优异的成绩单,凭着几位沟通中外的教授的推荐信,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的留学生,钱颖一提前毕业,去美国深造。

  1981年秋天,清华学堂前,自行车后座上放着海鸥120照相机,钱颖一和他的五位同班同学留影,他们同时提前毕业,同时申请到了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在美国,钱颖一先后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耶鲁大筹学/管理科学硕士,之后转读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在耶鲁,他有了一次特殊的相识。

  钱颖一是1983年9月在耶鲁认识吴敬琏,他讲中国经济改革,中国问题。中国经济的问题都听他说的,说50年代改革怎么回事,谁叫孙冶方、顾准,计划经济怎么回事儿。

  他在农村那么长时间,自然就对中国的社会问题好奇、有兴趣。同时对社会问题,对国家命运很关心的,就会开动脑筋去思考,这与他后面转学经济学是有关系的。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学,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

  八十年代,钱颖一曾到沈阳调研国内第一个股份制改革的金杯汽车,还曾做过当时比联想还有名的四通公司的股份制改造项目,1988年,中国最早的8只股票和国库券在工商银行上海静安寺分理处试点挂牌交易,钱颖一也去实地考察过。

  从转攻经济学到成为学界大家,钱颖一始终致力于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来探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发展》等等,这些学术成果的背后,是一代人的热血与担当。

  2002年,钱颖一带着一大批海归经济学教授,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此事曾经轰动一时。不久,前任院长“钦点”钱颖一担任院长。钱颖一的愿望是,为中国培养出一流的经济学人才。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校改革比经济改革更难。”钱颖一22岁才开始念大学,但34岁就开始在美国各大高校执教,前后20多年,“美国最著名的大学他基本走了个遍。”他深谙国际一流大学的状况,也明白中美教育的差异。

  钱颖一发现:中国学生、GRE分数很高,却很难用英文进行交流;他们的高考作文都是高分,却连文章都写不好;他们的分析能力很强,却不擅长提问和即兴展示;他们是常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心理健康却不容乐观,时常陷入抑郁和焦虑……清华经管院的全英文授课是这样开始的。

  李稻葵教授正在上课,钱颖一突然来到课堂上说:“课间休息后开始,换成全英文授课!”李稻葵答:“好。”课后钱颖一找学生交流,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听得懂。

  如今,学院55%的课是全英文授课。“我们并不盲目追求100%英文教学,我们要求学生中英文都好。”为了提升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钱颖一不耻下问地请教学生,甚至到中学课堂里去旁听。

  他发现,哈佛的本科课程几乎都是选修,但“英语写作”一定是必修的。即便是麻省理工这种工科院校,对写作要求也很高。而中国的应试教育是八股式写作,学生从小先天不足,大学也不教。

  钱颖一在教学研讨会上谈及此事,各位院长博导也是大倒苦水:学生的论文表述不清,导师为修改文字头痛不已。于是钱颖一决定加强母语写作训练。找遍北京高校,才从对外经贸请到一位老师,开设“中文写作”、“中文沟通”。

  钱颖一认为,本科教育应该开阔视野,让学生多学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对于专业知识,学生可以很快习得,但是对于通识教育的人文修养,必须依靠经年累月的积淀。

  钱颖一是亲力亲为的行动者,“用一杆子插到底的方式做事。”他从不奢谈“建成世界第一留学目的地”的宏伟蓝图,而是实实在在地办好一所学院。

  钱颖一自言:“我对办学是最投入的。在本科教育上花的时间,可能比任何海归学者都要多”。每年,钱颖一都要逐字逐句地推敲本科生培养方案。

  他的办学理念很简单:大学是为学生而立,而且还要为学生的一生。他对学生的重视,见诸于日常的琐事——每一个深夜的电话,每一封清晨的邮件,每一篇文章的每个标点。

  钱颖一在工作中有着经济学者的严谨,在日常生活中却十分风趣、亲和,没有一点架子。经管院每个学期都有“院长下午茶”,学生自愿参加,与院长“闲聊”两个小时。

  很多改革“看上去很美”,但结果却难尽人意。但钱颖一并不气馁,他的自我定位是:一个“把一些事儿干成的理想主义者”。“做事要循序渐进,逐步推动。教育不是培养有用的机器,而是培养人。”

  钱颖一担任院长整整12年,没有带过一个博士生,没有申请过一项科研经费。但他却说,“这是我人生职业生涯中深感自豪的12年。能够在清华经管学院工作是我的荣幸和福分。”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刘遵义,2004年曾经到访清华经管学院。10年后,他又来听了一场学生与美国学者之间的互动,不禁感慨:“真是大不同了。”

  这十年,他没有带过一个博士生,没有申请过一笔科研经费,也没有主持过一个研究中心。立足当下,经济学家跨界教改实践,又将进入“新常态”。

  钱颖一是与改革开放关系最密切的学者之一,也是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教育学家。2016年,钱颖一获得首届中国经济学奖。吴敬琏在颁奖仪式上说:“这些年来,钱颖一忙于清华经管学院的院务管理,这无疑减少了他在经济学上的精力,但我们收获了一位教育学家。”

  尽管钱颖一老师并不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但“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正是许多人对钱老师的评价。财新传媒创办人胡舒立说,在我曾经采访过的许多人中,亚美体育颖一是罕有的、非常喜欢说“这事我不知道答案”的人。

  那种决绝有时让提问者失望。不过,他谈“知道答案”的事,总是谈得很清楚,并且时常会有振聋发聩的效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